7月12日,组织部(党校、考核办)支部全体成员开展支部学习,集体参观了位于图书馆南楼的钱学森业绩展览馆。
支部成员跟随讲解员的脚步,详细参观了钱学森学长在交大求学、赴美、历尽艰辛回国、为国作出重要贡献的波澜壮阔的一生。当看到钱学森在美国求学和工作期间的非凡业绩和卓越表现,支部全体成员受到很大震撼。1955年回国起,钱学森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、航天事业和国防建设呕心沥血,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,被党中央、国务院、中央军委授予“两弹一星”功勋奖章和“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”荣誉称号。支部成员认为,钱学森为国奉献的一生是全体共产党员,尤其是高等教育系统广大师生党员的表率。
除了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,钱学森在教育体系和教育思想方面提出了创造性的理论和思想,对国家的教育事业产生重要影响。钱学森用明晰的语言阐述了自己对教育实践的总结,用自己极富前瞻性的教育变革思想,向我们表达了一个科技”通才“的意义及其影响。他提出的传统的教育不应只停在”传道、授业、解惑“的方式上,而应发扬现代教育的功能,培养学生的创造性,激励他们进行思考,包括对有关知识与技能的融汇贯通。钱学森在科学上的贡献令人敬仰,在教育观念,教育思想上,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创见的主张,他对教育的重视与关注和他的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,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宝贵财富。支部成员认为,钱学森在几十年的科学历程中,从游刃有余的科技领地,关注和思考教育思想和教育体系,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拳拳赤子心,殷殷爱国意,体现着一个共产党员的理想和担当。
“钱学森之问”是对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深切叩问,也是对国家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鞭策和激励。支部党员结合自身工作沿着钱学森提出的疑问进行深入思考。支部成员认为对于高校来讲,回答“钱学森之问”的关键就在于就是如何发掘和发挥创造性人才的社会功能和价值,如何从知识型、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向创造型、发明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转型,支部全体党员都要从自身工作的一点一滴做起,把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事业提升到一个新高度,为学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文章作者 组织部(党校、考核办)支部